《书画里的中国》第三季直播间跟随美院学子踏入天坛公园,在这座世界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中,开启了一场融合建筑探秘与艺术创作的沉浸式之旅。红墙金顶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在笔墨勾勒中渐次苏醒,让深藏其中的礼制智慧、建筑美学与人文底蕴缓缓铺展。
天坛坐落于正阳门外东侧,北圆南方的整体格局暗合 “天圆地方” 的古老宇宙观,这份古人对天地秩序的敬畏,从踏入园区的那一刻便悄然弥漫。作为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的核心祭祀建筑,它与故宫、景山等建筑共同构成了这条贯穿南北的城市脊梁,承载着古都北京的空间秩序与文化基因。
环丘,这座三层汉白玉高台层层叠起,宛如天地对话的阶梯。台面上汉白玉的温润与青石地面的坚实相互映衬,即便历经数百年风霜,仍难掩其规制的严整。“天心石” 堪称声学奇迹,站在石上发声,声音便会因建筑结构的巧妙设计而变得浑厚洪亮。柱子与石板皆取九或九的倍数,在古人的宇宙观里,这是对 “九重天” 的呼应,亦是对天至高无上地位的尊崇。
王星越向涵之新剧《定风波》超前观剧,少年探案引爆口碑主创分享现场沸腾
沿环丘而行,映入眼帘的门楣上 “黄琼宇” 三字古朴庄重,这里曾是皇帝祭天大典中供奉天神的核心场所。环绕其外的回音壁更是声学建筑的典范,传说站在壁前的 “三音石” 上拍掌,便能听到三声清晰回响,这份古人对声学原理的巧妙运用,为庄严的祭祀场所增添了几分灵动意趣。
360 米长的丹陛桥如一条玉带通向天坛的标志性建筑祈年殿。这座宽 30 米的石桥分为三道,天路、玉路与臣路的严格划分,尽显封建礼制的等级森严。作为北京中轴线上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祈年殿三层圆形攒尖顶覆以蓝瓦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尽显庄重与灵动。从最初合祭天地的方形大殿,到嘉庆年间改为三层圆形建筑并采用 “上清中黄下绿” 的瓦色寓意天地万物,再到乾隆年间统一为蓝瓦金顶,最终成为专祭上天的场所,每一次变迁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也为中轴线的文化脉络增添了厚重一笔。
抵达祈年殿前,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艺术创作就此展开。运用颜彩技法再现天坛风华,配色上借鉴中国传统 “五色” 体系,将黑、白、金、红、青巧妙融合,笔触间晕染出壁画般的古朴质感。除了现场采风勾勒的主体建筑外,背景中的花卉植物皆为自由创作,金线勾边的细节处理更凸显了中国画的平面装饰韵味,让这座承载着千年礼制文化的建筑在笔墨间焕发新生,让屏幕前的观众仿佛置身现场,一同感受中轴线建筑的美学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