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靖江市孤山镇广陵村,村民们总会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王倬烈士纪念碑前忙碌。那是退伍老兵卢汉郎在用粗糙却温柔的双手擦拭石碑上的浮尘,弯腰清除周边的落叶与杂草。一晃37年过去了,这个身影早已从当年的意气风发变为如今的步履蹒跚。
卢汉郎今年75岁,守碑的初心要追溯到童年。小时候,村里长辈常坐在老槐树下,讲述王倬烈士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英勇故事,每次听到动情处,他都忍不住红了眼眶。正是这份对英烈的敬重,让他毅然穿上军装,把保家卫国的信念刻进了心里。1988年,孤山镇要在王倬烈士殉难处设立纪念碑,退伍军人卢汉郎听说后,立马找到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张灿坤,主动揽下管护的活。“当时就想着,烈士为咱拼过命,守好他的碑是应该的。”卢汉郎说。张灿坤当初只让他“有空多照看”,没承想,卢汉郎一守就是几十年。
2023年修缮前,从卢汉郎家到纪念碑还是坑洼的烂泥路。“晴天走得满脚灰,雨天踩得一脚泥。”但他每天都要往返两三趟,擦碑文、除杂草、添红描金,从不间断。不幸的是,2019年,生活给了他一记重锤,妻子陆秀华突发中风,瘫在了床上。那段日子,卢汉郎既要操持农活家务,又要照顾卧床的妻子。可即便这样,他也没落下一天守碑的活,“每天清晨先去碑前看看,心里才踏实;傍晚照料完老伴,再去把碑周围清理干净,这一天的日子才算圆满。”有人不解地问他图啥,他总笑着摇头,“不图啥,这就是我该做的”。儿子看着父亲雷打不动的坚持,慢慢也明白,守碑早成了父亲生命的一部分。让人暖心的是,卢汉郎的坚守打动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农忙时总有人主动上门,帮他家割稻、插秧;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妻子也渐渐能下地走动,还能做些简单的家务,他总说“这是我的福气”。
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辽宁农业专家赴142团开展技术援疆
9月17日,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2团诚挚邀请,辽宁省阜新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庆福率领6名农业领域专家团队,专程开展2025年“请进来传技术”乡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系列技术援疆活动。142团党委书记、政委赵媛媛,团党委常委、副团长刘立涛及团场相关部门负责人与专家组一行深入座谈交流,各连队“两委”成员、特聘农技员全程参与此次农业技术培训。培训现场,辽宁省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栽培研究室主任冀宝营讲授了《食用菌栽培历程与产业发展趋势》、农业微生物研究室主任于淼讲授了《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综合利用》,辽宁省农科院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新讲授了《优质食用型高油酸品种推介及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
随着前来祭扫的人越来越多,卢汉郎自然而然地成了最权威的义务讲解员。卢汉郎说,他文化程度不高,怕讲不好英烈故事,但他不能辜负烈士,也不能辜负来听讲的人。于是他经常挨家挨户走访老兵,拉着他们询问细节,把听到的话都记在小本子上,农闲时就拿出来反复琢磨,慢慢地,他的讲解不再生涩,变得流畅且饱含真情。37年来,在卢汉郎的深情讲解下,红色的种子早已在4万多人的心间生根发芽。
这份对英烈的守护,也成了卢家的家风。卢洪坤已能熟练执起父亲的毛笔,为王倬烈士纪念碑添红描金,动作里满是敬仰;孙女在学校里,也主动当起了小宣讲员,用稚嫩的声音给同学们讲王倬烈士的事迹,让更多同龄人知道英雄的故事。
三代人跨越时光的接力,让红色种子在靖江大地上扎根、发芽,而卢汉郎用37年时光践行的诺言,也成了人们口中最动人的诚信赞歌。
作者:徐大迅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陈兵(陈兵 徐大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