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登黄鹤楼

三登黄鹤楼

( 2025-11-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神州风物

韩浩月

我在两年前才第一次登上黄鹤楼,心里有点类似“后生晚学”的惭愧感,不过好处是,久于头脑中想象的黄鹤楼,一旦在现实中落到实处,便有了得偿所愿的安慰感,用流行的句式可以这么说:“咱也是登过黄鹤楼的人了。”

接下来没想到的是,我会在两年时间里三登黄鹤楼,乃至于第三次站在黄鹤楼下,竟有了周而复始的时间轮回感,忍不住产生了“我是谁,为什么又来黄鹤楼,现在身处第几空间”这样的哲学疑问。好在这样的念头转瞬即逝,让我来不及深思,汹涌的人群便将我推向黄鹤楼内的楼梯,那就只有拾级而上,谁会抗拒“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多看几次也无妨。

第一次登黄鹤楼,是2023年中秋夜。这晚,圆月高升之时,大家一起登楼望月。这晚的独特在于,崔颢、李白、贾岛、白居易等人的登楼诗所创造的意境,在此刻充分释放。我们乘电瓶车来到楼下,一下车抬头便看见被装饰得灯火辉煌的黄鹤楼,有一瞬间我甚至觉得这是座“黄金楼”,金光璀璨到有点儿不真实。直到众人抬头望见云层中闪现的圆月,发出集体赞叹,那层银白的月晕才中和了楼体的金黄——黄鹤楼仿佛被月光瞬间从当代拉回古代。在这样的氛围里,脚步踩在楼梯上发出的轻微响声,仿佛每一声都叩在心头,心跳不已,仿佛楼顶有一位古代诗人在那举着酒杯等候,看见第一个人现身,便微笑着说:“来了,等你1000多年啦。”

从“黑油山”到“黑金之城”

从“黑油山”到“黑金之城”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新华走笔段敏夫多年前,我曾到克拉玛依采访,位于市区东北的黑油山让我印象深刻。同行的前辈深耕能源领域多年,他告诉我,这里是三叠系石油的露头地,因原油常年外溢与沙石混杂形成沥青丘而得名“黑油山”。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让人们对南部石油重镇巴士拉颇为熟知,但伊拉克的石油开发史却要从北部城市基尔库克说起

第二次登黄鹤楼,是2024年暑假。带着上初中的女儿自驾游来到武汉,当然主要目的也是登黄鹤楼。一代代读过崔颢诗的读者,尤其是年轻人与孩子们,怎会不向往课本里的黄鹤楼?所以当我说起看黄鹤楼的计划,女儿很雀跃。出于对她期待值可能过高的考虑,我提醒她,不要将课本里的诗与现实中的楼过多对应,不然会有所失望。她说她懂,再美好的景观,也抵不上诗人灵感迸发时一挥而就、千古流传的绝句。这次登楼,是在正午时分坐着电瓶车一路穿过浓密树荫来到楼下的,这一过程得以观察到黄鹤楼公园更多景色,与我上一次夜晚登楼已有很大不同。白天的黄鹤楼没有了灯光的映照,古香古色的意蕴显露无余,似乎也变得更加高大了些。不爱拍照的女儿频频举起手机,拍照片分享给她在各地度假的同学们,她是在给黄鹤楼做广告,想象一下,可以在暑假登黄鹤楼,岂不是比在海边或海外更具诗意?

第三次登黄鹤楼,是2025年深秋。好友绿茶兄年龄与我一般大,却从未登过黄鹤楼,虽然我们这次到武汉有其他的访问计划,但还是决定优先观赏“武汉十景之首”。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我们从一个离楼最近的入口进入公园,果然无需坐车,步行也能很快到达楼底。再次看到的黄鹤楼,让我仍然惊讶——怎么回事,它怎么和我前两次看到的又不一样?灿烂秋阳下的黄鹤楼,为何又高大了一些?后来才知道,黄鹤楼作为古建筑的形式代表,采用的是“四面八方”(四边套八边形)结构,这就意味着参观黄鹤楼,可以从任何一面开始,除了热门的东门与西门入口,南门与北门也是可以进入公园的,此次我们选择的是南门。我三次看黄鹤楼,很可能每次的入口都不一样,第一眼看到的黄鹤楼,是不同的侧面,因而,黄鹤楼对我来说常看常新也就不意外了。

登黄鹤楼之前,要解决一个理解问题。现在所登黄鹤楼,为1985年新建,因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建设占用清代同治楼遗址,故现在的黄鹤楼为易地复建,对于特别在意古建“原汁原味”的人来说,这是个小小的遗憾。但如果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就会理解现址复建的必然性。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自唐至清,因战乱、火灾与水患,黄鹤楼屡毁屡建,有明确记载的重修次数约30次。理性地想一下,作为“九省通衢”的武汉,黄鹤楼又具有如此重要的标志意义,为天灾人祸所损及,是难以避免的。如今的黄鹤楼以清代同治楼为蓝本复建,视觉上与古代黄鹤楼高度一致,也就是说,游人眼睛里看到的黄鹤楼,与古代黄鹤楼并无二致。至于心理与文化层面的黄鹤楼,还是要从文学与历史的层面去寻找渊源与脉络。

现代人依然钟爱黄鹤楼,纷至沓来仿佛要将门槛踏破,所追寻的,肯定是那个藏在中国人精神中的永恒的黄鹤楼。那座被崔颢赞美过、被李白歌咏过、被贾岛追问过、被白居易感怀过的黄鹤楼,以及被其他文人墨客为之挥毫泼墨的黄鹤楼,早已成为一座不断被文化浸润、被情感包围、被想象力放飞的永恒之楼。当然,历朝历代慕名而来的游人,他们所投射到黄鹤楼身上的目光,也一样在为这座楼涂抹着再也不会被磨灭的光辉。现代人来看黄鹤楼,不仅是要用脚步丈量这座被无数人向往的建筑,更是要站在这楼顶,在目光所及的历史的天空和滔滔长江水中,看见自己的来路。

围绕黄鹤楼,产生过诸多典故,其中被谈论最多的,莫过于李白因崔颢佳作在前而放弃为黄鹤楼写诗的故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为此“怅然搁笔”,反倒成为提升黄鹤楼知名度的催化剂。李白当时虽然搁了笔,但后来也没闲着,在他的诗作阵容中,明确提及黄鹤楼的诗作有四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望黄鹤楼》《江夏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更是创造了送别诗的一个巅峰。另外三首,也分别以黄鹤楼为载体,抒发他的愁绪、壮怀等。他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作,也是对《黄鹤楼》的“回应之作”。为了弥补写黄鹤楼写不过崔颢的遗憾,李白也是“拼了”。

在第三次登黄鹤楼的时候,与朋友一起说古道今,虽然我知之甚少,说不到点子上,但聊完之后,对黄鹤楼的认知与情感,确实沉淀在了心头。临走时回望视野里渐隐的黄鹤楼,又多了些留恋,这会是第四次登黄鹤楼埋下的伏笔吗,或许有一天,又一次站在黄鹤楼下时,会有别的感念生发出来。

(0)
石子销售供应石子销售供应
上一篇 5小时前
下一篇 1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