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挂联、龙头企业带动,云南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田坝村——蹚出坚果产业富农路

在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的青山绿水间,一颗颗饱满的坚果正悄然成为撬动乡村共富的“黄金果”。镇康县南伞镇田坝村,以党组织为引领,以合作社为纽带,创新推出“464”收益分配机制,将分散的农户紧密嵌入坚果产业链,不仅让小小坚果成长为年产值超3.1亿元的支柱产业,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联农带农新路径。

合作社挂联、龙头企业带动,云南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田坝村——蹚出坚果产业富农路

佤族群众手捧金果果笑开颜。

“4%”企业反哺:强化源头责任,奠定合作基石。龙头企业在按合同价收购坚果之外,自愿额外拿出收购价款的4%作为专项奖补资金返还给挂联的合作社。这关键的第一步,绝非简单的“让利”,而是在“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架构保障下的战略投入。村党组织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精准对接3家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与产能,按地域科学布局,促成企业与14个合作社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区域化挂联”关系,覆盖1.5万户果农。4%的投入,换回的是在党组织和合作社有效组织下,农户生产积极性提升、坚果品质稳定保障、原料供应长期可靠的“压舱石”,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合作社作为承接平台,其提供的统一农资采购(采用“企业垫资、合作社组织、社员销售抵扣”模式解决资金难)、统一技术标准(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等)、统一服务管理,显著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提升了坚果质量与一致性,为企业的4%投入创造了看得见的回报价值。

山东邹城市:产业兴村,片区建设引领全域振兴

近日,第四批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片区名单正式出炉,邹城市太平镇“强企兴农”片区成功入选。产业兴村,“家门口”就业促增收走进太平镇王行村的生态农业观光园,连片的莲藕塘碧波荡漾,村民老李正弯腰采收新一季莲藕,“以前村里没啥集体收入,如今咱们这藕塘一年就能带来30多万元”。生态转型,塌陷地变成“聚宝盆”作为一个资源型乡镇,太平镇曾因煤矿开采留下上万亩塌陷地,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60%”农户分红:共享增值红利,激发内生动力。合作社收到企业返还的4%资金后,将其中的60%直接作为二次分红发放给社员农户。这构成了模式最直接的惠民核心。农户不仅获得初次销售的保底收入,更能稳定分享到产业后端巨大的增值收益。这部分收益的兑现,高度依赖于后端加工环节创造的价值空间。坚果产业没有停留在卖原料,而是依托3家龙头企业强大的研发和市场能力,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开发出果仁、果油、休闲零食等100多种高附加值产品,将价值链从“基地端”延伸至“加工端”和“市场端”(2024年加工6万吨,工业产值7.46亿元)。正是后端环节创造的丰厚利润,为前端的二次分红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60%的分红比例,让农户真切感受到自己是产业链的“合伙人”而非“供应商”,极大增强了依附产业的黏性和持续投入的积极性。

“40%”集体留存:积蓄发展动能,筑牢振兴根基。合作社将企业返利中剩余的40%明确留存为村集体经济收入。这笔资金成为乡村自主发展的“源头活水”。其用途直接反馈到产业生态和乡村治理层面:可用于改善水利、道路等产业基础设施,反哺合作社提升服务能力(如购置设备、聘请专家),支持技术培训推广,或用于村庄公共服务、环境整治等。这不仅显著增强了村集体“造血”功能和治理能力,也为坚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如应对风险、技术升级)和吸引人才返乡提供了内生动力,最终形成“强村”与“富民”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是“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这一核心组织模式成功的直接体现,确保了合作社真正为农服务,保障了“464”分配机制的公平、透明和可持续执行。

镇康田坝村坚果产业的“464”机制,用企业4%的战略反哺点燃合作之火,以农户60%的增值共享激发生产热情,靠集体40%的发展蓄能筑牢振兴之基。在党组织领航的“四方联动”组织框架、合作社降本提质的服务支撑和龙头企业加工增值的市场牵引下,这组“黄金比例”成功转动了乡村共富的魔方,这枚小小的坚果及其背后的“464”密码,正持续释放着驱动乡村共同富裕的澎湃动能。

作者:王云(王云)

(0)
石子销售供应石子销售供应
上一篇 2天前
下一篇 2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