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根深植于大地之中

将根深植于大地之中

( 2025-11-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段羡菊

记者采访过的地方,极有可能一辈子只来过一次,所谓“雪泥鸿爪”吧。

然而,总有一些记者写出了在大地上留下深刻印记、历经时代风云而不褪色的作品,比如范长江之于中国的西北角,穆青之于中原,郭超人之于西藏。

范长江一生不忘西北路上的艰苦卓绝,自豪于用文字为长征路上的红军正名。对于历经苦难却英雄辈出的中原大地,穆青曾说“我的心和那片土地魂牵梦萦”。郭超人则称自己为“雪域高原的儿子”。

我曾多次置身现场,感受前辈记者和土地的血脉相连。

洪泽湖旁的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上塘镇,建了一座村庄纪念馆。怀着崇敬的心情,我用手轻轻抚摸了馆内雕像——新华社江苏分社两位记者正在采访农民。正是他们的通讯《春到上塘》,为全省解放思想、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鲜活案例,为农村改革鼓与呼。

苍茫大山里的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也有一座村史馆。立于玻璃展柜前,我一字一句品读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刘子富的作品。这篇写于1985年的报道,反映有的缺粮家庭“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老农罗招文告诉我,新华社反映的情况引起重视后,上级给海雀村拨来救济粮,年轻的他曾跟着村民到镇上背粮回村,推石磨碾米。

在前辈们的熏陶下,传承调查研究的深厚传统,一代又一代的新华社记者奔赴海内外各地。鲁钝如我,也曾幸运地去过一些角落,有的虽然离开很久,总也念念不忘。

那是记忆中山坡上长着一排排泛青桑树的川北丘陵;是服装生产线上播放劲爆音乐的苏北小镇;是深夜突降一场缓解旱情喜雨的乌蒙深山;是凌晨时分的洞庭湖畔,洪水溃口终被堵截,完成报道任务的我,累得不知不觉困倒于大堤的沙包袋上,醒来时独自一人,静听水声……曾经采访过的一些场景,常在人生路上不经意从脑海闪过,仿佛是山谷中遥远的回响。

把思政课堂搬到文化遗产旁

把思政课堂搬到文化遗产旁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各地“同学们,你们知道稷下学宫吗。在稷下学宫遗址石碑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齐国故城遗址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韩伟东担任讲解员,为齐鲁理工学院的学生们讲述文化和历史故事,开始了师生共同研学的第一站。2021年,齐鲁理工学院启动“齐鲁古道行”研学活动,由专家、教师、学生等组成齐鲁文化考察团,将考察研究成果编辑出版《齐鲁文化精神》一书,并将其列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

县域经济和三农是我主攻的调研方向。每到一个县采访,我尽可能找到县志,以尽快全面了解情况。尽管到了所谓生成式人工智能“无所不能”的今天,一本县志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告别江苏时,我把一些志书托运到广西。有一天,一位吴江籍的同志来交流,来到我办公室,发现在异乡居然看到如此齐全的家乡志书——包括区志、镇志,还有个别村的村志,颇感意外。

夏天,在北京一起学习时认识了一名专家,老家在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湘西北某县。“曾经在你们雁池乡政府住宿过。”“哦,我就是雁池人。”“从上壶瓶山的公路上,有一个分路口,跨过一座小桥,桥下是一片银白的沙石滩,就到了集镇……”“你说得很准!”

怎能忘记。当年毛头小伙的我从长沙出发,跨过湘资沅澧四水,赶到了这个有着美丽名字的山乡。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后来从乡党委“三个书记三个样”的角度,反映了干群关系由“乱”到“治”的变化,被作为全省典型推广。

我为写过的地方欣喜。当从电视屏幕上看到,通往西藏“海拔最高乡”普玛江塘的公路已经修通时,我的目光被紧紧吸引住了。2016年调研时,还有不少路段是砂石路,越野车的轮胎被石头扎破。我们为可爱的乡干部群体写下通讯,讴歌他们用青春和赤诚坚守雪域高原的事迹。时隔数年,我接到其中一位的微信,告知当年受访时他最苦恼的家庭困难已解决,欣喜之余,也欣慰于这份来自遥远的信任。

也有惭愧。记得入职之初,懵懂的我第一次去湘东罗霄山里某县,结果一个字没写出来,好长一段时间都不好意思再去。若干年后我不断前往,持续观察,终于写出了当地生机勃勃的改革气象和创新启示。在那片带着采访本抵达的土地,有的萌发了喜人的变化,有的迈出了探索的步伐,有人吐露前行的呼声,有人流下真诚的泪水。可是限于脑力、笔力,却没有充分反映和传播,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怎不觉得有愧?

其实记者是幸运的。虽然写下的大多数新闻是易碎品,但毕竟留下了文字。有的文字还有潜在的长远价值。比如当我深入追踪江苏吴江的小城镇发展史时,从数据库里搜寻到改革开放以来前辈记者的相关“旧闻”,就给了我一次次豁然开朗的宝贵启迪。

不可回避,记者职业今天面临“存在感”焦虑。约10年前,在湘中一次会上,听一位县里从事传播工作的同志掰着手指数,本县有“八大‘媒体’”,除了报纸、电视台、微博、微信还有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我深受触动……互联网使得一个地方拥有空前的传播手段。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记者想采写出有影响的新闻,门槛确实高了。

的确,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形成一般性的信息,但是其信息来源却只局限于现有的“语料”,而且往往真假难辨。新闻工作却是每天都在传播着新鲜的信息,遵循着以真实为生命的职业规范。人工智能使文、图、视频可以互相转换,语言自由翻译,信息加速传递,但是记者抵达现场的调查,追问真相的努力,还有观察事物的灵感,守护土地的情感,显然是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

这生养我们的土地,为着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每天潮涌般诞生着多少奋斗拼搏的故事!为记录者提供着多少丰富新鲜的素材!但是,如果没有真正的热爱,没有直抵现场、挖地三尺的扎实调研,没有历经磨炼直抵本质、触达内核的头脑和笔力,我们只会在这片土地上如浮萍漂移,而不会像大树一般深深扎根。

每一次出发,都是一次情感的启蒙。我曾将眼睛贴在飞机舷窗前,深深凝视松花江畔辽阔的黑土地,感受其肥沃和深沉;曾静立于黔南石漠化山中“血田”石碑旁,看当年农民们带伤开垦的稻田长出青青禾苗,感叹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顽强力量;曾于薄雾升起的黄昏行经洞庭湖畔乡村,眼前掠过荷锄牵牛或驾驶拖拉机暮归的人们,感奋于他们的勤劳朴素、坚韧笃实……

“多情应笑我”——不由又想起了苏轼的词句。一切采访之地,都是哺育我们的职业,滋养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心怀感念,永不相忘的故土。(职业)

(0)
石子销售供应石子销售供应
上一篇 8小时前
下一篇 2022年2月26日 22: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