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阿勒泰,晨雾刚从乌伦古湖散去,阳光如金子般洒落,将湖水镀成一面跳动的镜子;湖岸雅丹地貌的棱角在晨光中轮廓分明,美丽的色彩让游客忍不住举起相机,惊叹这“离海洋最远的海”藏着如此奇景。
“2017年动工时,这里只有风蚀的岩层和零星的骆驼刺。”阿勒泰福海县乌伦古湖海上魔鬼城景区负责人李宁语气里满是自豪,“如今景区设施日渐完善,‘魔鬼城’变成游客争相打卡的‘天使之地’。”
距离海上魔鬼城30多公里的金沙滩,马达声与笑声交织。景区负责人周振华指着蜿蜒的沙滩车赛道说:“我们让游客在戈壁边也能体验‘亲水玩沙’的快乐。”
“游客看到的是美景,我们看到的是生态。”福海县乌伦古湖湿地管理局局长刘泊边走边指向湖面,自2010年申报国家湿地公园以来,累计投入1.8亿元修复退化的芦苇草甸、鸟类栖息地。
说话间,一只白头硬尾鸭晃着白脑袋在不远处潜水。“它可是‘鸭中大熊猫’,全球稀有,在这儿稳定繁殖。”刘泊介绍,目前湿地公园记录鸟类271种,其中国家一级10种、二级44种。此外,还有鱼类23种,植物222种。
在北京冬奥会宣传片里,一朵雪花从阿勒泰飘起,也把阿勒泰带向全世界。
将军山的缆车缓缓爬升,整个景区也尽收眼底,一座“冰晶”造型建筑——人类滑雪起源地博物馆,在阳光下光彩夺目。
“看,这是1.2万年前敦德布拉克岩画复制品,先民踩着毛皮滑雪板追猎野羊。”馆长祝丹丹指着岩画浮雕说,2015年,来自挪威、瑞典、芬兰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滑雪历史研究专家、学者联合发表了《2015阿勒泰宣言》,共同认可中国新疆阿勒泰是人类滑雪起源地。
在距离将军山不远的拉斯特乡诺改特村,50多平方米的“古老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艺”传习基地里,松木清香混着炉火味。71岁的“非遗”古老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艺传承人斯兰别克·沙和什正把刨刀抵在2米长的红松上,木花随着刨刀的移动不断旋落。“15岁跟着父亲进山选树,如今轮到我儿子接棒了。”老人抬头,儿子胡安什别克正专注地给马皮打孔。
去年冬天,传习基地接待体验游客超3000人,小尺寸的文创雪板更是畅销。“每次卖出雪板,我都会告诉买家——它带着阿勒泰的冬天和万年滑雪故事。”斯兰别克的笑容,像炉火一样温暖。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7月初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系统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在海洋资源要素供给、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沿海省份凝心聚力打造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深入推进海洋强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即便冬雪未至,将军山也不失热闹。漫山层林尽染,吸引着游客登顶赏秋。如今的阿勒泰,早已摆脱“一季红”的局限,形成“春踏金山翠绿,夏赏花海漫步,秋看层林尽染,冬在雪上飞舞”的全季旅游格局。
阿勒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德丽达·那比给出了一份亮眼的“总账本”:全地区拥有724处旅游资源单体、50家A级景区、9大滑雪场、1407家住宿单位;截至今年8月,接待游客3330.68万人次,旅游花费299.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16.7%。
“下一步,我们会在阿禾公路、G331沿线布设自驾营地、低空飞行基地,推进智慧景区‘一码通行’,让‘净土喀纳斯·雪都阿勒泰’的品牌飞向全球。”
穿越北疆山海,来到南疆体验古城烟火。
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喀什古城不仅是丝绸之路上的活态文化遗产,更是20余万居民共同生活的家园。2009年起,国家与自治区累计投入70.49亿元,对古城内4.9万户危旧房实施“一户一设计”改造。所有民居的抗震设防标准提升至8级,坚持“不拆真遗迹、不搬原住民”的原则,坚守“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初心。
在民宿“古丽的家”里,歌声、琴声、欢呼声在庭院里此起彼伏。民宿老板娘沙拉麦提·卡日说,2017年她辞去讲解员工作,把自家150平方米的老屋改成民宿,游客络绎不绝。如今,古城内民宿已逾200家。
喀什古城的魅力,还藏在156位非遗传承人的指尖。在土陶工坊,游客可以感受千年制陶工艺的温度;艾德莱斯绸,不仅有现场织造展示,还被开发成围巾、笔记本等文创伴手礼;《萨塔尔的琴弦》等演艺项目,将十二木卡姆与交响乐、现代舞跨界融合,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每次来中国,我都会到喀什。”来自巴基斯坦的游客韩帅说,走进喀什古城,仿佛走进了一个古老的世界,当地人把传统建筑和文化保护得太好了。
喀什地区文广旅局局长阿斯亚·帕尔哈提介绍,今年前8个月,全地区接待游客达4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旅游收入达360亿元,同比增长25%。
从乌伦古湖的生态守护,到阿勒泰的冰雪文化传承,再到喀什古城的活态保护,新疆始终秉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理念,持续擦亮“新疆是个好地方”金字招牌,让美景不褪色、文化不消散,让更多人走进新疆、爱上新疆,共同绘就美好将来。(林紫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