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冰轮环境”)金牌技师来到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山东商职学院”),为冷链物流专业群师生开展了“焊花点亮蓝色青春”主题宣讲,讲述了他如何屡破焊接领域世界性难题以及追求技术卓越、传承工匠精神的故事。今年5月,冰轮环境在学校举办了第3批冰轮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招募活动。目前,前2批学员已全部进入冰轮产业一线工作岗位,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学校与冰轮环境的校企合作源远流长,历经近50年的实践探索,双方合作办学已累计为冷链制冷行业培养和输送了近万名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形成了‘有冷链制冷,就有山商人’的局面。”冰轮环境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面对冷链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迫切增长,山东商职学院冷链物流专业群作为第二期中国“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积极把握机遇,“冷链暖心”品牌效应显著。
精准设置专业 紧跟产业步伐
冷链物流贯通一二三产业,是支撑现代农业和服务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山东商职学院面向冷链物流产业链上中游关键环节,统筹组建了由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现代物流管理、制冷与空调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4个专业构成的冷链物流专业群,致力于培养能够胜任制冷设备安装运维等关键典型岗位与新兴岗位,具备解决“智能控温、低碳制冷、自动化集成、供应链优化”等复杂问题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山东商职学院充分发挥4个组群专业的特色优势,构建了“岗位定向、课程交叉、学分任选”的岗位化课程体系。按典型岗位角色轮换设置实践教学,打破了课程设置的壁垒,使基础相通性达到了良好状态。
“系部依托专业群建设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与冰轮环境共建冰轮产业学院、开展现场工程师培养,与京东集团共建智慧供应链产业学院,先后与先飞物流等10余家企业开展生产性实训,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山东商职学院冷链物流专业群负责人介绍。随着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学校对传统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融入传统专业课程体系,提升了学生的新兴技术应用能力和跨领域协同能力。同时,课程设置增加了“制冷系统数字运维工程师”“绿色低碳工程师”等新兴岗位专业知识,满足了企业对新兴岗位的需求。学校还将开设“智能物流技术”等新兴专业,以适应专业群发展的动态需求。
深化产教融合 实现无缝对接
用好无还本续贷政策
当“过桥贷款”的高息压力成为不少企业资金周转的“拦路虎”,无还本续贷政策的优化升级为实体经济送去“及时雨”。金融监管总局近期披露数据显示,通过建立跨部门支持机制,去年以来已发放小微企业贷款22万亿元,其中无还本续贷政策覆盖9.4万亿元,直接给中小企业“输血”,缓解资金周转压力。该政策一方面破解了融资周转难题,通过免还本金续贷模式,从根源上破解了企业为还贷拆借高息资金的无奈选择,大幅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与资金链断裂风险;另一方面破除了政策覆盖面窄的局限,在监管要求下,各类银行已全面落实续贷新规,将中型企业阶段性纳入支持范围并延长至3年,同时调整风险分类标准,避免续贷业务被“一刀切”式降级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专业群牵头组建了全国冷链物流、能源装备两大产教融合共同体,运营国家虚拟仿真公共实训基地冷链物流虚拟仿真中心、山东省冷链物流技艺技能平台、山东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山东省绿色冷链虚拟现实公共应用体验中心等6个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平台。以冰轮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班为例,学生刚入校就进行选拔,通过工学交替的形式进行培养。企业的工程师和系部的教师深度合作,共同开发教材、开展教学、实施评价。今年,学院将以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创办50周年为契机,深度梳理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推动专业群发展再上新台阶。
建设科研平台 提升科研能力
科研平台建设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支撑。专业群教师团队主持或参与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院士工作站等4个国家、省级科研平台建设,研发出“无水鱼”“保鲜桃”等科技成果。近3年来,主持24项省部级及以上课题、横向课题19项,累计到账额超500万元。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0余项,提供企业技术咨询服务50余项。学校已累计培养了山东省50%以上制冷行业小微企业创始人和冰轮环境80%海外工程师,成为冰轮环境、万纬冷链等企业的主要生源基地。
在“双碳”与数字革命交汇的机遇期,冷链物流重塑生活。山东商职学院将继续深化冷链物流专业群建设,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升科研服务水平,为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用科技与创新书写冷链辉煌,为推动山东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孙 婕 李广鹏 陈 鹏)
·广告